
“那刻着我的名字,年老的树是否依然茁壮,又会是什么颜色,涂满那片窗外的红砖墙”。 "回家"的旋律在耳机里流淌,王杰沙哑的声线穿过城市钢筋森林的缝隙,正如当年张明敏的“我的中国心”一般,总在不经意间牵动,远离故乡游子心。
走在故乡的水泥路上,总会想起童年的那棵老槐树,承载了多少欢乐,如今却只能在梦里相见。对于农村 80 后来说,童年是一段充满泥土芬芳与无尽欢乐的时光。然而,不知何时起,那些美好的记忆正逐渐被我们遗忘。但是有一些东西,正如紫砂壶中,那日久浸润壶身的茶叶幽香,从来也不用想起,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忘不了-快乐编织的童年图景
(1)田野之歌
天还麻亮,雾气跟扯不断的棉絮似的。老爹扛着生锈的铁犁往地里走,犁头在晨光里闪着白光。我们光脚踩在新翻的泥巴地上,泥巴从脚趾缝里软乎乎地往外冒。表弟邀我一起捉蚂蚱、逮蛐蛐。偶尔小伙伴会为了抓一只大蚂蚱,不小心摔进泥坑,浑身沾满泥巴,但回荡在空中的却是甜甜的笑声。秋阳把稻草堆晒得蓬松,我们扑进去,傍晚炊烟升起时,草垛成了天然烽火台,谁家娘亲站在田埂上喊一嗓子,十几个泥猴儿便从各个草洞钻出来,裤脚抖落的谷粒够养活半坡麻雀。那时候,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游乐场,没有电子产品,却有说不完的快乐。
展开剩余73%(2)流动的百家宴
"三丫头,端两块给你李婶送去!"香喷喷的百家饭,分不清是从过年熬糖稀,做糖巴开始还是结束,总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给对门李婶送两块,回来篮子里多了串干辣椒;给村头孙老太捎几刀,她非往俺兜里塞把炒南瓜子。最心急的却还是跑回家踩糖巴,做好的炒米和着糖稀,倒进木盆,面上铺上一层棉布,童子军的我们便派上用场了,你推我囔,深一脚,浅一脚。"踩结实喽!"爹举着烟袋锅指挥。假装乖巧的我们,安静不超过三秒,便扑哧一下笑出声来,直到迎来父亲的“凿栗子”(方言暴栗子),才老老实实起来。
(3)节日里的温馨
农村的节日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。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”。春节时,写春联、贴福字、放鞭炮,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。贴对联用的是浆糊,熬浆糊的米汤是捞饭剩下的稠底子,娘攥着炊帚往门框上刷,浆糊直往下滴答。舅爷写的"六畜兴旺"墨汁未干,我踮脚往猪圈梁上贴,北风卷着红纸直拍脸。妹妹在底下嚷:"哥!贴歪了!六字头朝下啦!" 老母猪恰巧在圈里拱食,红纸角扫过它脊背,惊得它蹿起来把食槽撞得哐当响。最兴奋的是守岁夜,堂屋梁上悬着的腊肉滴着油星子,在炭盆里炸出噼啪响。煤油灯挑得老高,玻璃罩让黑烟熏成了茶色,光晕里飘着磕瓜子的"咔吧"声。柜上的座钟锈住了发条,时针总卡在十一点半哆嗦,我们崽子们故意拿手指摇下面的摆针,催着新岁快些来。
秉承公益之心 践行社会责任
消逝的文明标本
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,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。千层底还是娘用三伏天的糨糊糊的,锥子尖蘸着黄蜡,麻线得在头发丝里篦三遍才滑溜。纳底时娘总把顶针箍在无名指上,针脚密得能防住漏雨的云——如今集市上买的布鞋,针眼松得能插进麦秸秆!
如今的塑料底倒是轻巧,可走不出当年千层底的暖。娘纳的鞋底能吸汗,三伏天脚底板都是干爽的;鞋帮里絮着新棉花,三九天踩着冰碴子都不打颤。前日见城里人花大价钱买"手工艺布鞋",那针脚歪得跟蚯蚓爬似的,鞋底软塌塌像发面饼——哪比得上我们娘用牙咬紧的麻线,能磨穿十八层袼褙的劲道!
老朋友们,得空把压在箱底的鞋样子翻出来晒晒。那些月牙形的剪裁,藏着娘比划脚板的巧思。搓麻线、糊袼褙,这手艺比啥名牌包都金贵——脚底板踩着娘胎里带出的热乎气,走南闯北才不心慌。
别让千层底绝了种!等哪天老锥子锈穿了针眼,顶针圈在博物馆里当摆设,咱再想找双真正养脚的鞋,怕是连哭都找不着调门!
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
暮色中的城市亮起万千灯火,每扇窗后都藏着一段正在加载的故乡记忆。合上笔记本电脑时,我听见童年的自己正在晒谷场上奔跑,看见布鞋底扬起细碎的金色尘埃,田埂边那株野柿子树三十年前埋的玻璃弹珠,正在腐叶下反光!
何为农和人?
农和人简介
专访农和人品牌创始人姚武:从心出发,助力乡村振兴
农和人品牌创始人姚武:伴着故乡情怀,脚踏实地仰望星空
农和人:当故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
农和人温情呈现:故乡是根
发布于:广东省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