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清朝以来,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“乾隆爷心不公,拆大改小十三陵。”事实是,乾隆皇帝在修缮明十三陵时,确实采用了拆除大规模建筑并改建为较小规模的策略,从明陵中搬运出了大量建筑材料。据记载,这些材料被“拟运回京城,以备各工取用”,意图为皇宫的其他建设项目服务。
关于这些材料具体被如何利用,现今已难以考证清楚。但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,称乾隆借修缮之机“盗木”,特别是从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中取出珍贵的金丝楠木,最终用来制作他自己的棺材。金丝楠木在古代是极为珍贵的木材,被誉为国木,历来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使用。它主要被用作建筑宫殿、庙宇、陵墓等重要场所的材料。
在谢在杭的《五杂俎》中有这样记载:“楠木生楚蜀深山,历经岁月不知年,百丈长干,半埋于沙土中,故截取为棺,称为沙板。上等木板中有细腻纹理,坚硬如铁石。曾有人用它在夏日制盒,装盛生肉数日后颜色不变。”这段话形象地展现了金丝楠木的独特性质。
金丝楠木具有黄色的光泽,犹如细金丝闪耀,质地坚硬,“水不能浸透,蚂蚁无法钻穴”;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能有效防虫;其耐腐性能极强,埋入地下几千年也不腐坏;触感温润,夏凉冬暖;且极难变形和开裂。总的来说,这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木材。然而,它也有缺点——生长极其缓慢,一棵楠木苗从发芽到可用至少需要两百年时间。因此金丝楠木异常稀有,主要分布于四川和贵州等山区,产量有限,但需求极大。
展开剩余76%古代皇家大兴土木,而首选的建筑用材就是金丝楠木,这种情况导致了资源的严重短缺。基于这一事实,许多人认为乾隆时代的金丝楠木已经非常稀缺,以至于他不得不从朱棣的棺木中“借用”材料制作自己的棺材。这一观点基于两个重要前提:一是明代大量使用金丝楠木导致资源紧张,二是乾隆确实曾对明十三陵进行修缮。
明朝时期,建有两座宫城:一是朱元璋所建的南京宫城,即今南京紫禁城;二是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基后,在北京兴建的宫城,即现今北京紫禁城。北京紫禁城的建设仿照南京宫城,规模宏大,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。永乐四年,朱棣下诏令,次年五月开始兴建北京宫殿,派遣大臣分赴四川、湖广、江西、浙江、山西等地采集建筑用木材,四川地区采集的正是珍贵的金丝楠木。紫禁城中的许多地方都用到了金丝楠木,明十三陵的建设亦是如此,金丝楠木的使用达到了历史高峰。
由于金丝楠木的生长极慢,即使不断种植,也难以迅速满足需求,因此出现了明显的短缺期。这个短缺期很可能贯穿到了清朝,特别是在乾隆年间。
那么乾隆是否真的因金丝楠木紧缺而铤而走险盗取朱棣陵木呢?乾隆皇帝于1785年亲自巡察明陵,见其多处建筑破败不堪,心中不忍。这种“心不忍”,既是为了树立自己关怀前朝的形象,也是出于对自己未来陵墓的考虑。于是他下令修缮明十三陵。但修缮规模有限,花费节制,不可能大兴土木,毕竟是前朝的帝陵,他也不必耗费过多财力。
具体修缮过程中,乾隆采取了“拆大改小”的策略,这既节省银两,也使得大量建筑材料得以回收,包括不少金丝楠木。据不完全统计,此次修缮拆卸运出的楠木大小件有238件,还有许多小件,以及大量石头和砖块。这些材料被运回京城,坊间由此猜测乾隆可能利用朱棣陵中的楠木制造自己的棺材。
这种推测似乎有理可循:乾隆修缮明陵赢得声誉,同时又获得大量珍贵木材,用于自身陵寝建设,是双赢之举。
然而,问题在于乾隆的陵墓——清裕陵,早已建成。裕陵始建于1743年,1752年竣工,历时九年,耗资巨大。据《建筑工程·朱谕》记载,裕陵所用楠木主要来自广东、四川、湖广、福建四省。即使金丝楠木稀缺,乾隆建造裕陵时仍用足够楠木。既然如此,乾隆怎么可能在33年后修缮明陵时才动用金丝楠木制作自己的棺材呢?对一个帝王来说,棺材极其重要,不可能临时准备。
此外,虽然历史上确实有皇帝因各种原因盗取他人陵木的例子,但乾隆自诩十全老人,是太平盛世的君主,拥有丰富人力物力,绝不可能为一块木材冒犯前朝帝陵。他完全可以从四川深山寻找属于自己的金丝楠木。
综上,乾隆确实在修缮明十三陵时拆大改小,并将金丝楠木等材料运回京城,这一事实无可争议。但他利用这些楠木制造自己棺材的说法,大多是后人附会,缺乏确凿证据,不应当轻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